會計國際化的主要內容
(一)會計國家化是會計國際化的前提和基礎 從產生時間上講,先有會計的國家化,后有會計國際化。
會計管理體制主要由會計組織管理體制與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構成,可以細化為會計管理機構的設置、會計人員管理模式、民間會計組織的運行模式,等等。 會計教育。
當前會計國際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表現:(一)財務報告、會計信息的國際流動,尤其表現在跨國公司的財務報告上。(二)先進的會計理論、會計方法的國際性傳播,為更多的國家所接受。
國際化,指的是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中,盡量減少國與國之間的差異,尋求大家認可一致的內容,達到信息的國際可比性。
客觀上要求各國在制定會計政策和處理會計事務的過程中,逐步采用國際通行的會計慣例,以達到國際間會計行為的相互溝通、協調、規范和統一。
加速會計改革,促進我國會計國際化,是我國會計界的主要任務。中國會計國際化的含義經過近年來的研討,目前多數人認為,中國會計的國際化可以表述為:以中國經濟的國際化發展為促動力,通過學習、借鑒,使中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慣例逐步協調。
中國在那些方面應用了國際會計準則
中國注冊會計準則包括中國注冊會計準則體系包括中國注冊會計師鑒證業務基本準則、中國注冊會計師相關服務準則和質量控制準則。
會計是國際貿易通用的特殊語言,會計的國際標準是對這種語言的規范。從長遠看,會計標準在全球范圍內統一是大勢所趨,我國的會計標準遲早要融入國際化的這種特殊商業語言體系中去。
適應股份制改革,財政部和國家體改委聯合發布了《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開始在股份制試點企業實行。
我國有基本準則類似于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在會計準則中起統馭作用,是具體準則的制定依據。
那么可否這樣來理解:會計準則“原則導向”較之于中國,并不受青睞!當前會計人員素質不高,已經是圈內人的共識。所以我們有理由繼續保持對會計制度的偏好,出現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并行的局面,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經歷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什么特點?
(2)協調階段,我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尚有一定的距離。
第一個階段為1993-2000年,為形式趨同階段。第二個階段2001 年實施的《企業會計制度》參照國際會計準則有了新的調整,并進入了實際趨同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我國正在進行的是第三個階段:等效性研究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80年代到1996年,這一階段主要是對國外的學習、借鑒,以及國內關于制定我過的企業會計準則的討論階段和嘗試階段。
會計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古代會計發展階段:文明古國,如中國、巴比倫、埃及、印度與希臘都曾留下了對會計活動的記載。當時的會計基本上只是些簡單的記錄,復式記賬也還未出現,是會計的雛形。
在加快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的同時,應大力加強會計準則、制度的落實工作,使會計準則國際化與會計實務國際化齊頭并進。【關鍵詞】會計準則 會計實務 國際化會計國際化是當今世界會計的發展趨勢,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
會計準則的研究大致經歷了以下兩個發展階段:會計準則研究的初級階段。1933年美國政府頒布《證券法》,1934年又頒布《證券交易法》。會計準則研究的高級階段。
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與國家化協調表現
會計的國際協調化主要表現在:國際準則和國家準則 (包括會計準則、審計準則)的協調化,這也是協調化的遠期目標。國際貨幣市場,特別是國際資本市場對貸款和證券上市的財務信息披露要求的協調化,這應該是協調化的近期目標。
在全球化經濟背景下,中國經濟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已是大勢所趨。這不僅對世界經濟的繁榮與穩定有利,對于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也十分有利。
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具體體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會計具體準則的趨同性。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